_黃埔軍校同學會2012">

        国产在线观看免费不卡,在线人成精品免费视频,无人区大片免费播放器,欧美第一激情欧美精品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當前位置:黃埔軍校同學會  >  媒體報道  > 正文

        騰沖:兩岸人士不會忘卻(人民日報海外版)

        日期:2012-07-18 13:47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作者:

        字號:  [小]  [中]  [大] 打印本頁 關閉窗口

          在入緬作戰(zhàn)的中國遠征軍中,黃埔軍校師生是一支重要的力量。7月上旬,由黃埔同學會舉辦的“紀念中國遠征軍入緬作戰(zhàn)70周年黃埔論壇”在云南昆明舉辦,兩岸近百位人士研討會后來到騰沖國殤墓園共同祭拜——

        騰沖:兩岸人士不會忘卻

        黃埔同學會會長林上元(右)和王文燮等兩岸人士一起參觀騰沖國殤墓園,拜讀著名的《答田島書》碑文。

          70年前,當熱血青年李啟明站在西安黃埔軍校受訓隊伍的行列里,穿透抗戰(zhàn)的迷霧暢想人生的未來時,他應該想象不到,有朝一日垂垂老矣的他會從遙遠的海峽對岸來到西南邊陲騰沖。而此時此刻,作為臺灣退役少將的他竟然站在滇西國殤墓園,祭拜那些當年在戰(zhàn)火中為國捐軀的同齡人。

          國殤墓園始建于1945年,是云南騰沖人民為紀念中國遠征軍第二十集團軍攻克騰沖的8000多陣亡將士而建,取楚辭《國殤》之篇以名其園,寄寓“碧血千秋”之意。

          整座陵園巨松垂蓋,碧草萋萋,有陵嶷嶷,有塔雄雄。浸染著斑斑苔痕的白色英靈碑牌,順著山勢依照軍銜一排排整齊肅立,一如當年沖陷殺敵的軍陣。山野碑林之間,點綴著數(shù)株潔白的菊花。

          7月上旬,由黃埔同學會舉辦的“紀念中國遠征軍入緬作戰(zhàn)70周年黃埔論壇”在云南昆明舉辦。隨后,包括黃埔軍校同學會首任會長徐向前元帥之子徐小巖,遠征軍將領鄭洞國將軍之孫鄭建邦,遠征軍將領戴安瀾將軍之子戴澄東等黃埔后代以及“中華戰(zhàn)略學會”理事長王文燮等臺灣退役將領和黃埔同學會的相關領導等近百人來到國殤墓園拜謁。

          兩岸人士鞠躬直面的,是一段日漸遠去的歷史。1942年,為保衛(wèi)中國西南大后方,支援英美盟軍,中國遠征軍入緬展開對日作戰(zhàn)。在長達3年多的時間里,先后出動40萬大軍,兩次入緬,以傷亡14.5萬人的代價,鉗制和重創(chuàng)了緬北滇西的日本侵略軍,沉重打擊了日寇的囂張氣焰,增強了中國人民的自豪感和自信心,鑄就了抗日戰(zhàn)爭史上壯烈而輝煌的一頁。

          在入緬作戰(zhàn)的中國遠征軍中,黃埔軍校師生是一支重要的力量。他們當中的杰出代表,是被稱為“黃埔之英,民族之雄”的黃埔三期生戴安瀾將軍,他率領中國遠征軍先頭部隊入緬,以少勝多,“揚威國外,藉伸正義”,不幸以身殉國,堪稱“域外死忠第一人”。

          和對岸的李啟明類似,云南省黃埔軍校同學會副會長、遠征軍老戰(zhàn)士劉華,已經年逾耄耋。在論壇的講臺上發(fā)言時,已經顫顫巍巍的他,需要旁邊黃埔軍校同學會秘書長杭元祥的攙扶。1937年“七·七事變”后,當年風華正茂的他,以“昂然七尺之軀棄文習武”,從黃埔十五期畢業(yè)后進入緬北,以身許國,終至勝利。

          像劉華這樣,更多的黃埔生被分配到遠征軍的一線連隊任指揮員,在寸土寸血的攻堅戰(zhàn)中,在充滿艱險的緬北崇山密林中,他們奮勇殺敵,血染疆場,用鮮血和生命鑄寫著“愛國、革命”的黃埔精神,為黃埔軍校贏得了榮譽,并與所有遠征軍和抗戰(zhàn)英烈們一起,為國人所永遠尊敬與懷念。

          歷史沒有忘記他們,社會沒有忘記他們。為表示對中國遠征軍的敬意,意大利中國和平統(tǒng)一促進會決定向騰沖在世的中國遠征軍老兵捐贈扶助款人民幣10萬元。

          如同杭元祥所言,在民富國強的今天,兩岸有識之士聚集在一起,相約保山,相約騰沖,感受中國遠征軍的輝煌業(yè)績,這無疑對弘揚黃埔精神,進一步增強親情、友情、鄉(xiāng)情、民族情和愛國情,包括對推動海峽兩岸和平穩(wěn)定具有特別的意義。

          從1992年第一次來到騰沖,戴澄東已經前后來過5次。在父輩出發(fā)南征并見證“浴血東瓜守,驅倭棠吉歸”的地方,他的眼光更為長遠,認為抗戰(zhàn)勝利的經驗和教訓必須汲取,那就是國力要強大,兩岸要團結。比如在最近熱炒的釣魚島問題上,如果兩岸精誠合作,一致對外,外人就無隙可乘,“兩岸可以心照不宣去做就好。有些事情從道義上支持一下,就不會陷入被動。” 

          歲月流逝,人生無常。與遠征軍擦肩而過的李啟明沒有想到,抗戰(zhàn)勝利后他也沒能回到故鄉(xiāng)山東高密,反而1948年從青島上船后就一去不返,半個多世紀里定居臺灣,當年新婚的妻子也早已改嫁他鄉(xiāng)。當年精英輩出的黃埔,也分為廣東和鳳山兩地。如今時易世變,雖然歸探故土已非難事,但回首半個世紀的風云流轉,此身此家此國,魯鄉(xiāng)臺地滇疆,民族大義國共恩仇,不禁感慨系之。他的心態(tài)或許陳履安最為了解,闡釋得也最為透徹:每次來到大陸,都想和一些老黃埔人見見面。雖然老兵們日漸凋零,“但黃埔精神對于這個國家和民族來說,永不過時。”

        相關新聞

        天下黃埔二維碼 請關注微信公眾號